包大人担保网-公平公正的私人定制担保交易平台【官网】
您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中心

历史上的包大人与包公精神!

发布时间:2020-11-06 09:50:20 阅读量:15083次


  包拯(999-1062年),字希仁,庐州(今安徽合肥)人,北宋名臣。天圣五年(北宋政治家,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典范,世称包公,又称包青天,是一位家喻户晓、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。包拯刚正不阿,抑强扶弱,执法如山,铁面无私,忧国忧民,所到处皇亲国戚为之敛手,贪官污吏、奸邪小人无处容身,千百年来深受百姓景仰和爱戴,生平事迹广为传颂,历经不同时代的升华和艺术加工,成为穿越时空的清廉和正义的象征。

 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(999),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的包村(今属安徽省合肥市),其一生经历真宗、仁宗两朝,由进士累官至枢密副使,仕宦生涯虽只有短短26年,担任的官、差遣和职务较为丰富,主要有四类实职官:地方行政官与京师官,台谏官,监司官和三司官,后担任三司使、枢密副使等重要职务,在吏治、法治、理财、台谏、国防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,获得了仁宗一朝上至皇帝、文武百官,下至百姓的信任和称颂,堪称千百年来清官的楷模。


00.jpg

清心直道 孝闻乡里

       

  合肥包氏家族始祖为春秋晚期楚国功臣申包胥,包拯父令仪曾知惠安县等职。包拯自幼接受正统儒家教育,天分很高,见解深刻,思想敏锐。少年老成,志存高远,严格律己。天圣五年(1027年)中进士,考取甲科一等,名列前三十名,知建昌县(今属江西南城)。但包拯考虑到要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,申请离家较近的官职,可父母不愿离开故土,包拯思虑再三后毅然在家乡陪伴双亲,“十年亡宦”,直至双亲亡故守制期满后才踏上仕途。

  考进士做官实现抱负本是读书人的理想,但忠孝难两全时,包拯不为功名利禄所惑,十年如一日静心侍养双亲。欧阳修评论道“少有孝行,闻于乡里”。包拯的孝亲在当时就已经名满天下,赢得了世人的尊重。


微信图片_20201106093548.jpg


铁面无私 执法如山


  包拯为政经历中有近十三年时间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和京师官,负责地方百姓教化、赋役、钱谷、狱讼等政务,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州县的经验。所到之处体察百姓疾苦,爱民恤民,为民请命,历次考评都是优等,政绩斐然。

包拯勤政务实,两袖清风,毫不计较个人得失,在端州“不持一砚归”,调任陕西路转运使不图虚荣,拒绝更换高品级的官服,其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足智多谋,明察善断,刑事案件侦破能力尤强,可谓断案如神。首次出任天长县就智破牛舌案这样一桩无头案,《折狱龟鉴》中称此为钩慝之术,在刑侦技术落后的封建时代,显示出超乎常人的智慧。包拯平生办理过大量刑事、民事案件,有案可查的虽不多,但善断疑案的名声传遍全国。

  包拯执法如山,不徇私情,是高官权贵闻名丧胆的铁面人物,在庐州杖打违法的从舅,在开封府,皇亲国戚、权贵重臣都震慑于其威名,不敢为非作歹。包拯在开封府时,还废除了“牌司”,普通老百姓能够“自趋至尹前,无复隔阂”,做出了司法界的重大革新。开封府任期只有一年三个月,秩序井然,称大治,成为一生中极负盛名时期, “包青天”的美称传颂至今。

铁面无私--执法如山.jpg

直言敢谏 铁骨铮铮


  包拯三度担任台谏官员,直到最高长官御史中丞,纠弹百官,对朝政规谏。

  宋仁宗时政局积弊丛生,面临积贫积弱、内忧外患的局势。有识之士试图通过变革来改变颓势。包拯参与改革,却并不结党援引,不陷入党同伐异的漩涡,始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新政,通过台谏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,以兴利除弊。

  包拯担任台谏官,“举刺不避乎权贵,犯颜不畏乎逆鳞”,《包拯集》现存187篇文章中,有55篇直指61名当朝的大臣官员和奸佞之人,包括贪赃枉法、损公肥私9人,惨虐不法、蠹政害民7人,贪图荣禄、无耻求进13人,知识庸昧、才不堪任18人,恣横妖邪、挟私逞忿11人和无事生非,兴妖惑众3人。其中不乏枢密使、三司使这样的高官。包拯一入谏院即弹劾才不堪任、无耻求进的宠妃伯父张尧佐,要求罢免三司使等职务,争辩中包拯慷慨激昂,言辞激烈,唾溅帝面,以致仁宗大怒罢朝。宋仁宗膝下无子,统治后期又多病,包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,毅然建言立太子,并最终为仁宗接受,后世人评价“而其大节尤在争国本”,认为建言立嗣是包拯一生中最大功绩。

  包拯担任台谏,不徇私情、不涉党争、不畏权贵的凛然正气树立了刚正清廉、不避奸邪的名臣典范。


微信图片_20201105151230.jpg

安民固本 为国理财


  包拯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财政官员,直至负责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,号“计相”,其他职务也与财政经济密切相关,因此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相当了解,提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财想法。

  包拯深受儒家影响“民者,国之本也,财用所出,安危所系,当务安之为急。”提出“薄赋敛,宽力役,救荒馑”,主张“减冗杂而节用度”,省费节用,减免移除弊窦丛生的“折变”和 “支移”,废除负担沉重的差役,减轻百姓负担。

  包拯坚决反对禁榷等官营商业,建议改革茶法,废除榷铁制,罢除税率,停罢回易,主张实行自由贸易,宋仁宗最终一一采纳。时任陕西提点刑狱的范祥提出钞盐法,包拯经过实地考察,认为范祥的钞盐法经过改善是可行的,于是三次向宋仁宗举荐范祥,终使新法顺利实行。

  包拯善于采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市场问题,知庐州时曾发生灾荒,粮价猛涨,但包拯不抑制物价,遍告地方使各地粮食蜂拥运到,高涨的粮价很快平抑。


关注国防 固边备战


  仁宗时代面临严重的外患,西夏崛起,契丹窥伺。包拯曾出使契丹,谙熟“虏中情伪”,后期担任枢密副使,负责军政事务。包拯一直关心国家安危,对国防和民族关系花费了大量心血,认为在信守辽、西夏盟约的同时,不能放松战备,其固边备战思想,深谋远虑,既有全盘的谋划,又有具体的战备细节。

  包拯建议“讲求将帅,练习兵旅,缮完城垒,以先警备之。” 强调整顿军纪,增强战斗力,并在《论宣毅军》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,强化禁军,移军就粮,减少负担。包拯还提出“惟有民兵可用”的主张,以减少养兵费用,提高军队作战能力,并拟出具体的办法,在河北等地利用当地劲悍风气训练乡兵,充实边防。


  包拯还建议完善谍报工作,由各州知州、通判亲自主持,明确了具体工作方法和重点,确保军事上知己知彼。


包公精神 千年流传


  包拯千百年来一直为百姓所景仰,被尊称为包公。其为官时的以民为本、清正廉洁、铁面无私、刚直不阿流芳百世,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包公精神。

  包公精神首在以民为本,爱民恤民。减轻人民的负担,救困济贫,让人民休养生息,利民便民,最终“大绥吾民,以安天下”。

  包公精神还在清正廉洁,严于律己。包拯崇尚节俭,“虽贵,衣服、器用、饮食如布衣时”,保持了本色。留下孝肃家风,代代相传。

  包公精神是铁面无私,执法如山。办案从不徇私情,皇亲国戚、亲朋故旧都不敢仗势欺人,胡作非为,百姓拍手称快,称“关节不到,有阎罗包老”。

  包公精神是刚正不阿,不畏权贵。包公敢于犯颜直谏,不畏权贵,惩治贪官污吏。七弹贪酷官员王逵,言辞激烈,最后宋仁宗不得不免去王逵的官职。

  包公精神在当代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,习总书记强调纪检干部要当现代的铁“包公”,对腐败现象“零容忍”,并曾引用包公的明志诗“清心为治本,直道是身谋。秀干终成栋,精钢不作钩。仓充鼠雀喜,草尽狐兔愁。史册有遗训,无贻来者羞。”这首诗是对包公精神的真实写照,表达了包拯要做国家栋梁和清官廉吏的崇高志愿和坚定决心,无愧于历史上清官的代表。

01.jpg

相关资讯
More >